在医养结合养老方面,世界上都有哪些可以借鉴学习的做法?
国际上医养结合养老产业的发展主要有如下几种发展模式:
一、 日本的转型医养结合养老模式;
二、 美国的商业养老模式;
三、 英国为代表的税收筹资体制模式;
四、 德国为代表的社会保险体制模式。
德国篇——社会养老模式
德国的医养结合养老制度在欧洲也是一种相对完善的社保制度。德国是欧洲最早的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社会保障制度第一个立法实施的国家。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德国陆续颁布了疾病保险法、意外伤害保险法以及伤残老年保险法,这些都成为了德国医疗保险体系日后发展的基础。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同很多发达国家一样,医保机构在德国也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每一年的财政额外补贴高达几十亿欧元,对此德国不得不对医保进行大刀阔斧地改革,推出了以政府为主体、私人医疗保险为补充的医疗保险政策,同时逐步引入市场机制,形成了目前个人、社会和国家共同经营的医保体系。法定医保机构同市场竞争下的医院、医生和制药厂进行合作,成为联合医疗,极大地节约了成本,减轻了财政的负担。
以国家医保为主、私人医保为辅的医保政策。到2019 年,德国现有人口8000多万,其中60岁以上老人为2200多万,占27.5%,预计到2030年,60岁以上老人将达到2850万人。德国需护理的老人约230万人,其中150万人以居家养老为主,80万人选择机构养老。德国共有1.24万家养老机构(养老院),其中54%为慈善组织所办,私人养老院占40%,其余为公立养老院。
在养老发展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德国在长期照护和家庭养老方面通过“储蓄时间”计划,以获得社区养老及居家养老的上门服务护理时间。长期照护的主要问题就是财政的压力以及照护人员的短缺。
为了解决照护人员短缺的问题,政府规定凡是在德国年满 18 周岁的公民可以通过培训申请对老年人提供无偿的照料服务,这种照料时间的积累由社区及相关机构进行记录,可将用于未来个人的照料服务时间积累。这项计划亮点突出在德国广受欢迎,大量义工的加入也缓解了德国护理人员短缺的现状,达到了一个全社会参与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