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满意度是指患者在医院接受医疗、服务的满意程度,也是患者对医疗服务的直接体验和切身感受。
及时了解患者满意度情况,是医院不断提高医疗质量,改善服务态度,抓好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手段。是减少医疗纠纷、争议的主要手段。
我们时常见到,病人医好了,医患想法、做法也一致,但仍有病人家属大吵大闹,甚至向上级投诉,是什么原因呢?
有的患者死亡了、伤残了,也花费了不少钱,但家属对医生护士还是心存感激,甚至送旌旗,这又是为什么呢?
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特鲁多医生的墓志铭:“有时是治病,常常是帮助,却总是安慰”,就很好的解释了这个疑问。
其实病人来医院就诊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了把病看好,得到一个理想的服务,只要我们能够满足这两点,就能得到病人的满意。
有些医务人员或许曾抱怨有的病人“难伺候”,其实没有一个病人来医院是为了找茬的,如果他有怨言,那一定是有不满意的地方。
所以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树立医院就是为病人服务这一理念,并形成一种真正的服务文化,在医院服务中时时表现出一种“发自内心的主动”,“以病人为中心”成为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主动的多与患者沟通,及时主动的诊治病人,及时主动的检查治疗,按时查房,病情解释到位,主动及时的处理病人的不舒服等等,加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增进医患感情,使患者以最佳的心理、生理状态接受治疗。
医生的职责不仅是治疗、治愈,更多的是帮助、安慰,这句话昭示着未来医学的社会作用。
具备良好沟通能力的医生可以使医患关系融洽,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
世界卫生组织一位顾问曾做过一项调查:
当病人诉说症状时,平均19秒就被医生打断了;一些年轻医生,很怕或不愿和病人多说话或者与病人交流时显得很没耐心;更有甚者,一些刚从医学院毕业的见习医生,竟然不会问诊。
这样,从一开始患者就会产生抵触情绪,影响正常的沟通和疾病的诊断。医患之间的沟通带有专业性,因此医生应该起主导作用,埋怨病人拙于表达是错误的。
医患沟通最重要的是医生的态度。
医生给患者印象的好坏直接影响医患关系以及诊断、治疗。
良好的形象、和蔼可亲的态度、温馨体贴的语言、端庄文雅的举止,可消除患者对医院及病区的陌生感,使患者有一个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利于减轻疾苦和促进疾病的康复。因此,说沟通能力是医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并不为过。
在医疗纠纷中,社会往往把指责的目光投向医务工作者,他们也因此面临着较大的身心压力。
医务人员整天接触到的是患者,虽然常见到患者康复出院的喜悦,感到了工作的成就感,但更多见的是一些不良的情绪侵袭。
如面对患者痛苦的呻吟和求生的欲望,同情、自责、无奈等复杂情感冲击医务人员的心灵。
近年来,由于多种复杂的原因,医患关系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医闹”事件时有发生,严重干扰了医疗机构的工作秩序,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生活,甚至威胁到了医务人员的人身安全。 由此对医务人员造成的心理负面影响是可想而知的。
除了心理压力之外,医务人员还面临着莫大的身体压力。
医疗工作每天24小时不间断运转,医务人员必须昼夜值班,手术、急诊等使得医务人员不得不加班加点,连续工作,甚至连吃饭、睡眠等基本生理需求难以保证。
能量得不到有效补充,体力得不到及时恢复,长期超负荷和不规律生活,使医务人员的身体素质受到明显的影响。
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能从多个方面激发医务人员积极向上的情绪,克服消极悲观的心态,保持健康的心身状况,使医务人员的工作热情迸发,思维敏捷。
医务人员在得到关怀的同时,会有良好的心理回应,会增强工作的神圣感,能增强工作责任心,能在医疗工作中更加细心、精心、用心,能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及信心。
国内外研究表明工作满意度高的医生比满意度低的医生更有可能提供更好的卫生服务,医生工作满意度与患者满意度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联。
在良好的身心健康状态下,人的创新能力也会更加增强,思考问题更加周全,判断更加准确,服务更加到位,医患关系更加和谐,这对提高治疗效果,防范医疗差错事故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医疗质量改善的直接受益者是患者。
所以加强对医务人员人文关怀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医务人员本身,最重要的是这种关怀可以通过医疗服务质量的提高而传递到广大患者。因此,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实质上也是对患者的关怀。